2019年12月5日

南傳 相應部 第十二篇 因緣相應 上

 禮敬那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十二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本文藍本根據莊春江居士所譯南傳相應部因個人便於閱讀將翻譯省略部份審思加入並再三研讀以避錯誤明了佛陀法教真實意涵收錄此部落閣僅為有緣人想願能明白佛陀教誨真實意

佛陀品
相應部12相應1/緣起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緣起,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什麼是緣起呢?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比丘們!這被稱為緣起
  比丘們!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相應部12相應2/解析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緣起,並解析它,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而,比丘們!什麼是緣起呢?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而,比丘們!什麼是老死?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老、老衰、齒落、髮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這被稱為老;所有眾生中,由於每一種眾生類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這被稱為死,這樣,這老與這死,比丘們!這被稱為老死。
  而,比丘們!什麼是?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生、出生、進入﹝胎﹞、生起、生出、諸蘊顯現、得諸處,比丘們!這被稱為生。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比丘們!這被稱為有。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比丘們!這被稱為取。
  而,比丘們!什麼是渴愛?有這六類渴愛:對的渴愛、對的渴愛、對氣味的渴愛、對味道的渴愛、對所觸的渴愛、對的渴愛,比丘們!這被稱為渴愛。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比丘們!這被稱為觸。
  而,比丘們!什麼是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比丘們!這些叫作六處。
  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作意這被稱為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行:身行語行心行,比丘們!這些叫作行。
  而,比丘們!什麼是無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無明。
  這樣,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相應部12相應3/道跡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錯誤的道跡與正確的道跡,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而,比丘們!什麼是錯誤的道跡呢?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比丘們!這被稱為錯誤的道跡。
  比丘們!什麼是正確的道跡呢?比丘們!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比丘們!這被稱為正確的道跡。」 

相應部12相應4/毘婆尸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當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毘婆尸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毘婆尸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婆尸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毘婆尸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對七佛都應該那樣使之詳細) 

相應部12相應5/尸棄經
  「比丘們!當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尸棄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尸棄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尸棄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尸棄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相應部12相應6/毘舍浮經
  「比丘們!當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毘舍浮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毘舍浮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毘舍浮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毘舍浮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相應部12相應7/拘留孫經
  「比丘們!當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拘留孫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拘留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留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拘留孫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相應部12相應8/拘那含經
  「比丘們!當拘那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拘那含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拘那含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拘那含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拘那含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相應部12相應9/迦葉經
  「比丘們!當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迦葉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那時,迦葉菩薩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那時,從如理作意,有迦葉菩薩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迦葉菩薩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生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有存在了,則有生;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有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取存在了,則有有;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存在了,則有取;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渴愛?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受存在了,則有渴愛;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觸存在了,則有受;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觸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存在了,則有觸;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六處?以什麼為緣而有六處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行存在了,則有識;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以什麼為緣而有行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這樣,因為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集!集!』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什麼滅而老死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什麼滅而生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以有滅而生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什麼滅而有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取不存在了,則沒有有;以取滅而有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什麼滅而取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渴愛不存在了,則沒有取;以渴愛滅而取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什麼滅而渴愛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受不存在了,則沒有渴愛;以受滅而渴愛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什麼滅而受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觸不存在了,則沒有受;以觸滅而受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什麼滅而觸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六處不存在了,則沒有觸;以六處滅而觸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什麼滅而六處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不存在了,則沒有六處;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什麼滅而名色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識不存在了,則沒有名色;以識滅而名色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什麼滅而識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行不存在了,則沒有識;以行滅而識滅。』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什麼滅而行滅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無明不存在了,則沒有行;以無明滅而行滅。』
  這樣,以無明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滅!』比丘們!在以前所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佛陀品第一,其攝頌:
  「教說與解析、道跡,毘婆尸、尸棄及毘舍浮,
   拘留孫、拘那含、迦葉,及大釋迦牟尼喬達摩。
 

2.食品
相應部12相應11/食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曰:﹞這麼說:「比丘們!有這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呢?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第三、意思,第四、。比丘們!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
  比丘們!這四種食,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這四種食,渴愛是因,渴愛是集,渴愛所生,渴愛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渴愛,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渴愛,是因,受是集,受所生,受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受,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受,是因,觸是集,觸所生,觸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觸,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觸,六處是因,六處是集,六處所生,六處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六處,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六處,名色是因,名色是集,名色所生,名色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名色,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名色,是因,識是集,識所生,識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識,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識,是因,行是集,行所生,行是根源。
  而,比丘們!這些行,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行,無明是因,無明是集,無明所生,無明是根源。
  比丘們!像這樣,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相應部12相應12/摩利亞帕辜那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有這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呢?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第三、意思,第四、。比丘們!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
  當這麼說時,尊者摩利亞帕辜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誰食用識食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食用。』而我如果說『某人食用』,那會是適當的問題:『大德!誰食用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識食是為了什麼?』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識食是為了未來再生的出生之緣,當這個已生成者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大德!誰觸了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觸了。』而我如果說『某人觸了』,那會是適當的問題:『大德!誰觸了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觸?』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
  「大德!誰感受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感受。』而我如果說『某人感受』,那會是適當的問題:『大德!誰感受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大德!誰渴愛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渴愛。』而我如果說『某人渴愛』,那會是適當的問題:『大德!誰渴愛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大德!誰執取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執取。』而我如果說『某人執取』,那會是適當的問題:『大德!誰執取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帕辜那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帕辜那!但就以六觸處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相應部12相應13/沙門婆羅門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不了知,不了知生集,不了知生滅,不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有集,不了知有滅,不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取集,不了知取滅,不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
不了知渴愛,不了知渴愛集,不了知可愛滅,不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受集,不了知受滅,不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觸集,不了知觸滅,不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
不了知六處,不了知六處集,不了知六處滅,不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
不了知名色,不了知名色集,不了知名色滅,不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識集,不了知識滅,不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滅,不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
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也不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滅,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了知生,了知生集,了知生滅,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
了知有,了知有集,了知有滅,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
了知取,了知取集,了知取滅,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
了知渴愛,了知渴愛集,了知渴愛滅,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
了知受,了知受集,了知受滅,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
了知觸,了知觸集,了知觸滅,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
了知六處,了知六處集,了知六處滅,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集,了知名色滅,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
了知識,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
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滅,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
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相應部12相應14/沙門婆羅門經第二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些法上不了知,這些法的集不了知,這些法的滅不了知,導向這些法的滅道跡不了知者,他們在哪些法上不了知?哪些法的集不了知?哪些法的滅不了知?哪些法的導向滅道跡不了知呢?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不了知生,不了知生集,不了知生滅,不了知導向生滅道跡,
不了知有,不了知有集,不了知有滅,不了知導向有滅道跡,
不了知取,不了知取集,不了知取滅,不了知導向取滅道跡,
不了知渴愛,不了知渴愛集,不了知渴愛滅,不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
不了知受,不了知受集,不了知受滅,不了知導向受滅道跡,
不了知觸,不了知觸集,不了知觸滅,不了知導向觸滅道跡,
不了知六處,不了知六處集,不了知六處滅,不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
不了知名色,不了知名色集,不了知名色滅,不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
不了知識,不了知識集,不了知識滅,不了知導向識滅道跡,
不了知行,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滅,不了知導向行滅道跡,他們在這些法上不了知,這些法的集不了知,這些法的滅不了知,導向這些法的滅道跡不了知。
  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這些法上了知,這些法的集了知,這些法的滅了知,導向這些法的滅道跡了知者,他們在哪些法上了知?哪些法的集了知?哪些法的滅了知?哪些法的導向滅道跡了知呢?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滅,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了知生,了知生集,了知生滅,了知導向生滅道跡,
了知有,了知有集,了知有滅,了知導向有滅道跡,
了知取,了知取集,了知取滅,了知導向取滅道跡,
了知渴愛,了知渴愛集,了知渴愛滅,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
了知受,了知受集,了知受滅,了知導向受滅道跡,
了知觸,了知觸集,了知觸滅,了知導向觸滅道跡,
了知六處,了知六處集,了知六處滅,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集,了知名色滅,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
了知識,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道跡,
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滅,了知導向行滅道跡,他們在這些法上了知,這些法的集了知,這些法的滅了知,導向這些法的滅道跡了知。
  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相應部12相應15/迦旃延氏經
  住在舍衛城。
  那時,尊者迦旃延氏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迦旃延氏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被稱為『正見、正見』,大德!什麼情形是正見呢?」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但對攀住、執取、心的依處、執持、煩惱潛在趨勢不攀取不緊握不固持我的真我』的人,所生起的只是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的滅去。』﹝一事﹞,不困惑不懷疑不依於他人智慧在這裡生成,迦旃延!這個情形是正見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如來處在中間說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相應部12相應16/說法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被稱為『說法者,說法者』,大德!什麼情形是說法者呢?」
  「比丘!如果對老死是為了離貪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老死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老死從厭、離貪、滅,不執取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生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生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有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有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取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取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渴愛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渴愛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渴愛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受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受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觸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無觸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六處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六處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六處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名色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名色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名色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識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識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行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行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無明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無明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比丘!如果對無明從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得當生涅槃比丘』是適當的言說。」 

相應部12相應17/裸行者迦葉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世尊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
  裸行者迦葉看見世尊遠遠地走來。看見後,前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就站到一旁。站到一旁後,裸行者迦葉對世尊這麼說:
  「我們想問喬達摩尊師一點﹝問題﹞,如果喬達摩尊師願意為我們的問題作解答的話。」
  「這不是詢問的時機,迦葉!我們正要進村子去。」
  第二次,裸行者迦葉對世尊這麼說:
  「我們想問喬達摩尊師一點﹝問題﹞,如果喬達摩尊師同意為我們的問題作解答的話。」
  「這不是詢問的時機,迦葉!我們正要進村子去。」
  第三次裸行者迦葉對世尊這麼說:
  「我們想問喬達摩尊師一點﹝問題﹞,如果喬達摩尊師同意為我們的問題作解答的話。」
  「這不是詢問的時機,迦葉!我們要進村子去。
  當這麼說時,裸行者迦葉對世尊這麼說:
  「那我們就不想再多問了。」
  「那就問你們的疑問吧,迦葉!」
  「喬達摩先生!苦是自己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迦葉!」世尊說。
  「那麼,喬達摩先生!苦是其他所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迦葉!」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迦葉!」世尊說。
  「那麼,喬達摩先生!苦是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嗎?」
  「不是這樣的,迦葉!」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沒有苦嗎?」
  「迦葉!不是沒有苦,迦葉!有苦。」
  「那樣的話,喬達摩尊師不知、不見苦嗎?」
  「迦葉!我確實非不知不見苦,迦葉!我確實知苦,迦葉!我確實見苦。」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苦是自己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迦葉!』
    當被像這樣問:『那麼,喬達摩先生!苦是其他所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迦葉!』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迦葉!』
    當被像這樣問:『那麼,喬達摩先生!苦是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迦葉!』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沒有苦嗎?』
    你說:『迦葉!不是沒有苦,迦葉!有苦。』
    當被像這樣問:『那樣的話,喬達摩尊師不知、不見苦嗎?』
    你說:『我確實非不知、不見苦,迦葉!我確實知苦,迦葉!我確實見苦。』
  大德!請世尊為我講解苦,大德!請世尊為我教導苦。」
  「迦葉!﹝如果有人想:﹞『作者即是感受﹝結果﹞。』﹝那麼,推到﹞最初﹝人的存在﹞而想:『苦是自己作的』,那樣就掉入了那常恆論
  迦葉!﹝如果有人想:﹞『作者是一感受﹝結果﹞者是另一。』﹝那麼,﹞被感受所打擊而想:『苦是其他所作的』,那樣就掉入了這斷滅論
  迦葉!不往這兩個極端後,如來以中間說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當這麼說時,裸行者迦葉對世尊說:
  「大德!太偉大了,大德!太偉大了,大德!猶如能扶正顛倒的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世尊以種種法門說明。大德!我歸依世尊、法、比丘僧團,大德!願我得在世尊面前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迦葉!凡先前為其他外道者,希望在這法、律中出家;希望受具足戒,他要四個月別住。經四個月後,獲得比丘們同意,令他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但個別例外由我確認。」
  「大德!如果先前為其他外道者,希望在這法、律中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要滿四個月別住。經(住於別住)四個月後獲得比丘們同意,令他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我將四年別住,經(住於別住)四年後,獲得比丘們同意,使我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裸行者迦葉得到在世尊的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當尊者迦葉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那個無上梵行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尊者迦葉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相應部12相應18/丁巴盧迦經
  住在舍衛城。
  那時,遊行者丁巴盧迦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丁巴盧迦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自己所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世尊說。
  「那麼,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其他所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嗎?」
  「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世尊說。
  「那麼,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嗎?」
  「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沒有樂與苦嗎?」
  「丁巴盧迦!不是沒有樂與苦,丁巴盧迦!有樂與苦。」
  「那樣的話,喬達摩先生不知、不見樂與苦嗎?」
  「丁巴盧迦!我確實不知、不見樂與苦,丁巴盧迦!我確實知樂與苦,丁巴盧迦!我確實見樂與苦。」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自己所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
    當被像這樣問:『那麼,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其他所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樂與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
    當被像這樣問:『那麼,喬達摩先生!樂與苦被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自然生的嗎?』
    你說:『不是這樣的,丁巴盧迦!』
    當被像這樣問:『喬達摩先生!沒有樂與苦嗎?』
    你說:『丁巴盧迦!不是沒有樂與苦,丁巴盧迦!有樂與苦。』
    當被像這樣問:『那樣的話,喬達摩先生不知、不見樂與苦嗎?』
    你說:『我確實非不知、不見樂與苦,丁巴盧迦!我確實知樂與苦,丁巴盧迦!我確實見樂與苦。』
  大德!請世尊為我講解樂與苦,大德!請世尊為我教導樂與苦。」
  「丁巴盧迦!﹝如果有人想:﹞『感受即是感受者』,﹝那麼,推到﹞最初﹝人的存在﹞而想:『樂與苦是自己所作的』,我不這麼說
  丁巴盧迦!﹝如果有人想:﹞『感受是一感受者是另一』,﹝那麼,﹞被感受所打擊而想:『樂與苦是其他所作的』,我不這麼說
  丁巴盧迦!不往這兩個極端,如來以中間說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當這麼說時,丁巴盧迦對世尊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譬如能使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有眼之士可以見物世尊為說種種法。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相應部12相應19/賢智者與愚癡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愚癡者的這個身這麼生成。這樣,這個身與外名色為一對緣一對而有由這六處它們其中之一的接觸愚癡人感受苦
  比丘們!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賢智者的這個身生成。這樣,這個身與外名色,為一對,緣一對而有觸。由這六處,或它們其中之一的接觸,賢智者感受苦、樂。
  比丘們!在這裡,賢智者與愚癡者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愚癡者的這個身生成。愚癡者的無明未被捨斷渴愛未被遍滅盡,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愚癡者不曾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以身體的崩解,愚癡者身體的轉生,存在身體的轉生他不從絕望中脫離,我說:『他不從苦脫離。』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賢智者的這個身生成。賢智者的那無明已被捨斷那渴愛已被遍滅盡,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賢智者已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由身體崩離,賢智者沒有身體的轉生當不存在身體的轉生他從生絕望中脫離,我說:『他從苦脫離。』
  比丘們!對賢智者與愚癡者,這是高下,這是不同,這是差別,梵行的生活。」 

相應部12相應20/緣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緣起緣所生,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什麼是緣起?
  『比丘們!為緣而有老死』: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有為緣而有生。』
『比丘們!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取為緣而有有。』
『比丘們!渴愛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比丘們!為緣而有渴愛』: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觸為緣而有受。』
『比丘們!六處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比丘們!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明色為緣而有六處。』
『比丘們!為緣而有名色』: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為緣而有識』: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行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無明為緣而有』:不論諸如來出現,或諸如來不出現,那個界住立、法安住性、法決定性、特定條件性。如來現正覺此,現觀此;現正覺、現觀後,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而說:『比丘們!你們看!以無明為緣而有行。』
  比丘們!這樣,在那裡,凡真實性、無誤性、無例外性、特定條件性者,比丘們!這被稱為緣起
  又,比丘們!什麼是緣所生
  比丘們!老死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渴愛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六處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名色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比丘們!無明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比丘們!這些被稱為緣所生
  比丘們!當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緣起與這些緣所生,他將跑回過去:『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或者,他將跑到未來:『我未來世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我未來世的情形如何呢?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將有疑惑:『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的情形如何?這眾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比丘們!聖弟子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緣起與這些緣所生。」
  食品第二,其攝頌:
  「食、帕辜那,沙門與婆羅門二則,
   迦旃延氏,說法者,裸行者,與丁巴盧迦,
   賢智者與愚癡者,以及以緣為第十。
 

3.十力品
相應部12相應21/十力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具備十力與具備四無畏如來自稱最上位在眾中作獅子吼轉起梵輪
『這樣是,這樣是色的集,這樣是色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受的集,這樣是受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想的集,這樣是想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行的集,這樣是行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識的集,這樣是識的滅沒。
像這樣,當這個存在了,則有那個;以這個的生起,則那個生起;
當這個不存在了,則沒有那個;以這個的滅,則那個被滅,即:
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相應部12相應22/十力經第二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具備十力與具備四無畏如來自稱最上位在眾中作獅子吼轉起梵輪
『這樣是,這樣是色的集,這樣是色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受的集,這樣是受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想的集,這樣是想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行的集,這樣是行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識的集,這樣是識的滅沒。
像這樣,當這個存在了,則有那個;以這個的生起,則那個生起;當這個不存在了,則沒有那個;以這個的滅,則那個被滅,即:
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比丘們!法已被我這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比丘們!當法已被我這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時,就足以令由出家的善男子激發活力:『樂於要只剩下皮膚、肌腱、骨骸;要身體的血肉枯乾,只要以人的毅力、人的活力、人的努力應該達成而未達成者,將沒有活力的止息。』
  比丘們!怠惰者住於苦,以惡不善法的參雜而損失自己的大利益。
  比丘們!但已激發活力者住於樂,以惡不善法的已遠離而完成自己的大利益
  比丘們!不以下劣而有最高的達成;比丘們!但以最高而有最高的達成。
  比丘們!大師在面前時,梵行醍醐味,比丘們!因此,在這裡,為了未達成的達成為了未證得的證得為了未作證的作證你們要激發活力:『這樣,我們這出家必將是功不唐捐的、有成果的、有果實的,而且,我們受用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那些在我們身上做這些的行為者必將有大果大效益。』比丘們!你們應該這麼學。
  比丘們!以自己的利益考慮時,就足以要以不放逸使目標達成;比丘們!以別人的利益考慮時,就足以要以不放逸使目標達成;比丘們!以兩者的利益考慮時,就足以要以不放逸使目標達成。」 

相應部12相應23/近因經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比丘們!知、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
『這樣是,這樣是色的集,這樣是色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受的集,這樣是受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想的集,這樣是想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行的集,這樣是行的滅沒;
  這樣是,這樣是識的集,這樣是識的滅沒。』
比丘們!這麼知、這麼見者有諸煩惱的滅盡。
  比丘們!我說關於滅盡的滅盡智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滅盡智的近因呢?應該回答:『解脫』。
  比丘們!我說關於解脫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解脫的近因呢?應該回答:『離貪』。
  比丘們!我說關於離貪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離貪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厭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厭的近因呢?應該回答:『如實智見』。
  比丘們!我說關於如實智見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如實智見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定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定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樂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樂的近因呢?應該回答:『寧靜』。
  比丘們!我說關於寧靜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寧靜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喜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喜的近因呢?應該回答:『喜悅』。
  比丘們!我說關於喜悅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喜悅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信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信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苦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苦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生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生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有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有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取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取的近因呢?應該回答:『渴愛』。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六處』。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名色』。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渴愛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渴愛的近因呢?應該回答:『』。
  比丘們!我說關於行是有近因的,非無近因的,比丘們!什麼是行的近因呢?應該回答:『無明』。
  比丘們!像這樣,以無明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名色;以名色為近因而有六處
    六處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渴愛;以渴愛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喜悅;以喜悅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寧靜;以寧靜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如實智見
    如實智見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離貪
    離貪為近因而有解脫;以解脫為近因而有滅盡智
  比丘們!猶如當天下雨時,大雨下在山上,向下流的雨水使山洞、裂縫、溪流充滿;山洞、裂縫、溪流遍滿者使小水池充滿;小水池遍滿者使大水池充滿;大水池遍滿者使小河充滿;小河遍滿者使大河充滿;大河遍滿者使大海洋充滿。
    同樣的,比丘們!
  無明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名色;以名色為近因而有六處
  六處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渴愛;以渴愛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喜悅;以喜悅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寧靜;以寧靜為近因而有
  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如實智見
  如實智見為近因而有;以為近因而有離貪
  離貪為近因而有解脫;以解脫為近因而有滅盡智。」 

相應部12相應24/其他外道遊行者經
  住在王舍城竹林中。
  那時,尊者舍利弗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
  那時,尊者舍利弗這麼想:
  「這時在王舍城為了托鉢而行還太早,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那時,尊者舍利弗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抵達後,與其他外道遊行者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舍利弗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舍利弗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
舍利弗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舍利弗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而,舍利弗道友!這裡,沙門喬達摩是主張什麼者?論什麼者呢?當我們解說時,怎樣才會是沙門喬達摩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沙門喬達摩,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道友們!所生的為世尊所說。緣什麼呢?緣。像這樣說,就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那裡,道友們!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觸;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觸;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觸;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觸。
  那裡,道友們!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尊者阿難聽到尊者舍利弗與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的這些交談。
  那時,尊者阿難在王舍城為了托鉢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將尊者舍利弗與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間的交談全部告訴世尊。世尊說:
  「阿難!好!好!如舍利弗那樣回答時是正確地回答,阿難!緣所生的為我所說,緣什麼呢?。這樣說,就會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我,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那裡,阿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
  那裡,阿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阿難!這裡,有一次,我就住在這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阿難!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
  那時,阿難!我這麼想:『這時在王舍城為了托鉢而行還太早,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那時,阿難!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抵達後,與其他外道遊行者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我這麼說:
『喬達摩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
喬達摩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
喬達摩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喬達摩道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而,這裡,尊者喬達摩是主張什麼者?論什麼者呢?當我們解說時,怎樣才會是尊者喬達摩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尊者喬達摩,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阿難!當這麼說時,我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道友們!苦是緣所生的為我所說,緣什麼呢?緣觸。這樣說,就會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我,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那裡,道友們!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
  那裡,道友們!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實在是因為全部的道理被一句話所說!大德!這同樣的道理能有甚深與顯現甚深的詳細述說嗎?

  「那麼,阿難!請你想明白這個道理吧!」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阿難學友!老死,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老死是因生是集生所生的生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是因有是集有所生的有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是因取是集取所生的取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渴愛是因渴愛是集渴愛所生的渴愛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渴愛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渴愛是因受是集受所生的受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是因觸是集觸所生的觸是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又,阿難學友!,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學友們!六處是因六處是集六處所生的六處是根源。』
  學友們!但就以六觸處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回答。」

相應部12相應25/地生經
  住在舍衛城。
  那時,尊者地生在傍晚時,從獨坐中出來,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地生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自己所作的;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其他所作的;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而,這裡,舍利弗學友!世尊是主張什麼者?論什麼者呢?當我們解說時,怎樣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學友!苦是所生的為世尊所說。緣什麼呢?。像這樣說,就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尊者阿難聽到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地生的這些對話。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照實告訴世尊,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地生的全部對話。世尊說:
  「阿難!好!好!如舍利弗那樣回答時,是正確地回答,阿難!苦是所生的為我所說。緣什麼呢?。這樣說,就會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我,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其他所作的者,那也是緣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其他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阿難!當有身體時,因生起自身內的樂、苦;阿難!當有語言時,因生起自身內的樂、苦;阿難!當有意時,因生起自身內的樂、苦,並且以無明為緣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在這些法中無明已生起。
  阿難!但就以無明無餘褪去,則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身體不存在;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言語不存在;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不存在
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不存在;
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不存在;
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不存在;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作務不存在。」 

相應部12相應26/優波梵那經
  住在舍衛城。
  那時,尊者優波梵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優波梵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所作
大德!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其他所作
大德!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與其他所作
大德!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非自己非其他所作自然生的,而,大德!這裡,世尊是主張什麼者?論什麼者呢?當我們解說時,怎樣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沙門喬達摩,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優波梵那!苦是所生的為我所說緣什麼呢。像這樣說,就會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我,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優波梵那!在那裡,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所作者,那也是緣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其他所作,那也是緣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與其他所作,那也是緣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非自己非其他所作;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
  優波梵那!在那裡,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所作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其他所作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與其他所作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非自己非其他所作;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可能的。」 

相應部12相應27/緣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
  而,比丘們!什麼是老死?在種種眾生類中,種種眾生的老、老衰、齒落、髮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這被稱為老;在種種眾生類中,種種眾生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這被稱為死,這樣,這老與這死,比丘們!這被稱為老死。集而老死以生滅而老死滅導向老死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而,比丘們!什麼是?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生、出生、進入﹝胎﹞、生起、生出、顯現得諸,比丘們!這被稱為生。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比丘們!這被稱為有。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比丘們!這被稱為取。
    而,比丘們!什麼是渴愛?有這六類渴愛:對的渴愛、對的渴愛、對氣味的渴愛、對味道的渴愛、對所觸的渴愛、對的渴愛,比丘們!這被稱為渴愛。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比丘們!這被稱為觸。
    而,比丘們!什麼是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比丘們!這些叫作六處。
    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作意這被稱為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行:身行語行心行,比丘們!這些被稱為行。
    以無明集而行集以無明滅而行滅導向行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當聖弟子這麼了知這麼了知緣這麼了知緣這麼了知導向緣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見具足的聖弟子看見具足者來到這正法看見這正法者具備有學人之智具備有學人之明者進入法流洞察慧之聖者站在敲擊不死之門處。」

相應部12相應28/比丘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曰:
  「比丘們!這裡,比丘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滅,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了知,了知生集,了知生滅,了知導向生滅道跡。
了知,了知有集,了知有滅,了知導向有滅道跡。
了知,了知取集,了知取滅,了知導向取滅道跡。
了知渴愛,了知渴愛集,了知渴愛滅,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
了知,了知受集,了知受滅,了知導向受滅道跡。
了知,了知觸集,了知觸滅,了知導向觸滅道跡。
了知六處,了知六處集,了知六處滅,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集,了知名色滅,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
了知,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道跡。
了知,了知行集,了知行滅,了知導向行滅道跡。
  比丘們!什麼是老死?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老、老衰、齒落、髮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這被稱為老;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這被稱為死,這樣,這老與這死,比丘們!這被稱為老死。
  以生集而老死集,以生滅而老死滅,導向老死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而,比丘們!什麼是?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生、出生、進入﹝胎﹞、生起、生出、諸蘊顯現、得諸處,比丘們!這被稱為生。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比丘們!這被稱為有。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比丘們!這被稱為取。
    而,比丘們!什麼是渴愛有這六類渴愛:對的渴愛、對的渴愛、對氣味的渴愛、對味道的渴愛、對所觸的渴愛、對的渴愛,比丘們!這被稱為渴愛。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比丘們!這被稱為觸。 
    而,比丘們!什麼是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比丘們!這些叫作六處。 
    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作意這被稱為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這三種行:身行語行心行,比丘們!這些被稱為行。
  以無明集而行集,以無明滅而行滅,導向行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當比丘這麼了知老死,這麼了知老死集,這麼了知老死滅,這麼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這麼了知生這麼了知生集這麼了知生滅,這麼了知導向生滅道跡
這麼了知有這麼了知有集這麼了知有滅,這麼了知導向有滅道跡
這麼了知取這麼了知取集這麼了知取滅,這麼了知導向取滅道跡
這麼了知渴愛這麼了知渴愛集這麼了知渴愛滅,這麼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
這麼了知受這麼了知受集這麼了知受滅,這麼了知導向受滅道跡
這麼了知觸這麼了知觸集這麼了知觸滅,這麼了知導向生觸道跡
這麼了知六處這麼了知六處集這麼了知六處滅,這麼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
這麼了知名色這麼了知名色集這麼了知名色滅,這麼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
這麼了知識這麼了知識集這麼了知識滅,這麼了知導向識滅道跡
這麼了知行這麼了知行集這麼了知行滅,這麼了知導向行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見具足的比丘看見具足者來到這正法看見這正法者具備有學人之智具備有學人之明者進入法流洞察慧之聖者站在敲擊不死之門處。」 

相應部12相應29/沙門婆羅門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爾時,世尊曰:﹞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不了知,不了知生集,不了知生滅,不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有集,不了知有滅,不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取集,不了知取滅,不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
不了知渴愛不了知渴愛集,不了知渴愛滅,不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受集,不了知受滅,不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觸集,不了知觸滅,不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
不了知六處不了知六處集,不了知六處滅,不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
不了知名色不了知名色集,不了知名色滅,不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識集,不了知識滅,不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
不了知,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滅,不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
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滅,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了知生,了知生集,了知生滅,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
了知有了知有集,了知有滅,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
了知取了知取集,了知取滅,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
了知渴愛了知渴愛集,了知渴愛滅,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
了知受了知受集,了知受滅,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
了知觸了知觸集,了知觸滅,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
了知六處了知六處集,了知六處滅,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集,了知名色滅,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
了知識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
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滅,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也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義。」 

相應部12相應30/沙門婆羅門經第二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爾時,世尊曰:﹞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老死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不了知生,不了知生集,不了知生滅,不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生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有不了知有集,不了知有滅,不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有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取不了知取集,不了知取滅,不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取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渴愛不了知渴愛集,不了知渴愛滅,不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渴愛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受不了知受集,不了知受滅,不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受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觸不了知觸集,不了知觸滅,不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觸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六處不了知六處集,不了知六處滅,不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六處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名色不了知名色集,不了知名色滅,不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名色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識不了知識集,不了知識滅,不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識的超越』,這是不可能的
不了知行,不了知行集,不了知行滅,不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行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了知老死,了知老死集,了知老死滅,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老死的超越』,這是可能
了知生,了知生集,了知生滅,了知導向生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生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有了知有集,了知有滅,了知導向有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有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取了知取集,了知取滅,了知導向取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取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渴愛了知渴愛集,了知渴愛滅,了知導向渴愛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渴愛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受了知受集,了知受滅,了知導向受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行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觸了知觸集,了知觸滅,了知導向觸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觸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六處了知六處集,了知六處滅,了知導向六處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六處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名色了知名色集,了知名色滅,了知導向名色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名色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識了知識集,了知識滅,了知導向識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識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了知行,了知行集,了知行滅,了知導向行滅道跡者,『他們確實將住立於行的超越』,這是可能的。」
  十力品第三,其攝頌:
  「十力二則及近因,其他外道遊行者、地生,
   優波梵那、緣、比丘,沙門婆羅門二則。